譯者:克萊門特
譯自:《神學和教會詞典》第三版(Lexikon fuer Theologie und Kirche; 3. Aufl.),卷六,頁884-885,詞條「自由主義神學」(Liberale Theologie)。
首發日期:二○○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修改日期:二○○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版本:1.12)
網址:
「自由主義神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在來自澤姆勒(J. S. Semler)學派(參閱「新語派」(Neologie))和神學理性主義者(theologische Rationalisten)(參閱「康德」、「康德主義」)的新教啟蒙神學家那裏,這個詞是跟「自由教學方法」(freier Lehrart)同義的。這種早期用法反映出啟蒙運動家強調獨立思考和資產階級追求解放的激情。「自由主義教學方法」(Liberale Lehrart)是要擺脫「舊教義」。及齡的【1】基督徒的個人德性和虔敬,與權威性的教會信仰對立起來,而人道宗教在理性上的普遍性,則與所有宗派認信的實證性【2】對立起來。從十九世紀早期開始,德意志猶太教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也自稱為自由主義神學家。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改革宗神學中,「自由主義神學」的概念僅能零星找到。在「三月革命」【3】前的時期裏,德語世界的新教中僅有好些神學家自稱為自由主義神學家。有個別的學者,例如鮑爾(F. Ch. Baur)(參閱「圖賓根學派」)、後來的思辨神學家【4】如蘇黎世教義學家比德爾曼(Alois Emanuel Biedermann)、利普修斯(R. A. Lipsius)、柏林系統學家及宗教歷史家普夫萊德雷爾(O. Pfleiderer),以及還有來自「德意志新教徒協會」(Deutscher Protestantenverein,1865年創立)為數相當的牧師,用「自由主義神學」來指稱「自由新教」(freier Protestantismus)的神學。他們與路德宗神學家涇渭分明。在與「自由主義神學家」展開教會政策和文化政策上的鬥爭時,實證神學家【5】和神學保守派用「自由主義神學」來指稱一種宗教政策上的鬥爭觀念,意指現代神學的傾向是錯誤的,跟異端無異。自由主義神學是神學上不合法性的典型:這種學說與啟蒙運動相聯繫,犧牲基督教傳統的真理宣稱,以個人主義方式破壞教會,錯誤地適應時代精神。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辯證神學家、有保守革命傾向【6】的新路德派(Neulutheraner)或年輕路德派(Junglutheraner),以及學者賀爾(K. Holl)與自由主義神學相接觸,他們稱德國大學內以及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新教神學家為自由主義神學家。這樣,不同的神學家都被稱為自由主義神學家,包括施萊爾馬赫(F. D. E. Schleiermacher)(參閱「中介神學」(Vermittlungstheologie)【7】)、里敕爾(A. Ritschl)及其學派──尤其是哈納克(A. v. Harnack)──、以及宗教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些神學家以批判性和建構性的方式重新定義新教的傳承,藉此將他們的意向總結起來,其中尤其重要是作為「現代神學」、「批判神學」、「純歷史的神學」。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要與流傳下來的自由主義神學區別開來。自從一九六○年起,自由主義神學的概念在英語世界疇B也逐漸在德國重新得到復興。西方工業社會中種種現代化推動,以及一種新的宗教文化多元主義,使得自由主義神學的中心論題獲得了新的現實性,這些中心論題包括:基督教與現代文化的關係,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相對的位置,自我批判地使教義上的絕對性宣稱相對化,(自我的)宗教經驗在總是教訓人的同質性教會面前的合法地位,(鑒於不同教會宗派對基督教所作的個別陳述總是不同)跨越宗派差異的基督教本質。
譯注
1. 「及齡的」(muendig),即「成年的」,這是一個啟蒙觀念,指上帝正越來越被擠出這個世界,是因為人類和這個世界已經成年了;沒有上帝,認識和生活也是完全可能的。
2. 「實證性」(Positivitaet),此詞跟二十世紀邏輯實證主義無關,甚難翻譯,該從其詞源即「設定」(posit)來理解,或可譯為「設定性」,可指傳統中種種被給定的東西,例如啟示、《聖經》、傳統。
3. 「三月革命」:從一八一五至一八四八年於德國發生。
4. 「思辨神學家」(spekulative Theologen,這裏應該是指受到黑格爾思想影響並與其他思辨哲學家進行辯論的基督教神學家。
5. 「實證神學家」,利用啟示、《聖經》、傳統等方法進行神學研究的神學家。
6. 「保守革命傾向」,即追求回復宗教精神傳統。
7. 「中介神學」(Vermittlungstheologie),為十九世紀新教神學中保守派神學和自由派神學之外的第三條神學道路。
參考書目
- W. Nigg,《宗教自由主義歷史──發展、巔峰、終結》(Geschichte des religioesen Liberalismus. Entstehung, Bluetezeit, Ausklang; Zuerich/Leipzig, 1937)。
- L. J. Averill,《美國自由主義神學傳統》(American Theology in the Liberal Tradition; Philadelphia, 1967)。
- W. R. Hutcheson編,《美國新教思想:自由主義領域》(American Protestant Thought: The Liberal Area; NY, 1968)。
- H. J. Birkner,〈自由主義神學〉(Liberale Theologie),載M. Scmidt & G. Schwaiger編,《十九世紀的教會與自由主義》(Kirchen und Liberalismus im 19. Jh.; Goettingen, 1976),頁33-42。
- W. R. Hutcheson,《美國新教的現代主義衝動》(The Modernist Impulse in American Protestantism; Harvard, 1976)。
- R. S. Michaelsen & W. D. Roof編,《自由主義新教》(Liberal Protestantism; NY, 1986)。
- M. A. Meyer,《回應現代主義──猶太教改革運動史》(Response to Modernity. A Histort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in Judaism; NY, 1988)。
- F. W. Graf編,《近代新教的外觀》(Profile des neuzeitlichen Protestantismus; 2 Bde; Guetersloh, 1990-1993)。
- F. W. Graf編,《自由主義神學》(Liberale Theologie; Guetersloh, 1993)。
- G. Huebinger,《文化新教與政治》(Kulturprotestantismus und Politik; Tue, 1994)。
- M. A. Meyer,《從門德爾松到楚恩茨》(Von Moses Mendelssohn zu Leopold Zunz; Juedische Identitaet in Deutschland, 1749-1824; Muenchen. 1994)。
- O. Weiss,《德國現代主義》(Der Modernismus in Deutschland; Regensburg , 1995)。
- C. Lepp,《現代新教自由主義分支》(Protestantisch-liberaler Aufbruch in die Moderne; Guetersloh, 1996)。
(如欲轉載,請全文轉載,並列出本文網址;最好在此作個回應,讓我知道,待將來有修正版時可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