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克萊門特
譯自:《神學和教會詞典》第三版(Lexikon fuer Theologie und Kirche; 3. Aufl.),卷六,頁885-888,詞條「自由派天主教」(Liberaler Katholizismus)
首發日期:二○○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修改日期:二○○五年十二月十九日(版本:1.0)
網址:



  在整個十九世紀以及二十世紀部分歲月中,不同國家地域的團體和思潮對「自由派天主教」這個概念有種種不同用法。在英語世界和法語世界裏,自由派天主教徒為使教會得以自由發展,並且最好在民主體制中得以發展,要求政教分離、宗教自由和容忍【1】;在其餘歐洲國家,相當多的十九世紀天主教徒不信任教階(Hierarchie)和教宗不受束縛的全權(Machtfuelle)(參閱「越山主義者」【2】),對平信徒和神父的自由表示擔憂,提倡通過世俗力量(國家)對神職人員加以控制。英語世界和法語世界的自由派天主教徒相應於梅奈(H.-F.-R. de la Mennais)的政治傳統和目標(在政治上持自由主義立場,但不一定在教會問題上持自由主義立場),而其餘的自由派天主教徒則接受總的來說總是較早期的改革傾向(參閱「啟蒙運動」、「高盧主義」【3】)。歷任多位教宗以及越山主義者把自由派天主教徒無一例外地當做不可信賴的天主教徒,因為他們認為教會訓導跟自由主義是無法協調一致的。尤其在一九○○年左右,改革派天主教(Reformkatholizismus)、天主教自由主義(Katholischer Liberalismus)、自由派天主教(Liberaler Katholizismus)以及現代主義彼此相融,成為一個整體現象,這也是因為它們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相同的(例如蒂雷爾(G. Tyrrell)及其他人)。他們以及天主教內的其他反對者形成了兩個黨派陣營:布隆代爾(M. Blondel)在一九○四年說到有兩種天主教思維模式和兩個天主教(deux catholicismes)。

法國,最早的一位自由派天主教徒是一八二六年的埃克斯坦(Ferdinand Eckstein, 1790-1861)。一八三○年,「自由派天主教徒」(catholiques liberaux)的指稱,在自由主義期刊《全球》(La Globe)中作為新造詞出現;梅奈在期刊《將來》(L'Avenir, Jan 1831)中採納這個新造詞作為自我指稱。當宗教自由被教廷譴責為「冷漠主義」(Indifferentismus)(通諭《驚喜你們》(Mirari vos arbitramur, 1832)【4】,以反對梅奈)之後,蒙塔朗貝爾(Ch. de Montalembert)成了法國自由派天主教的主要代表,其他代表包括杜龐盧(F. Dupanloup)主教【5】、馬雷(H. Maret)主教。──通過自由派天主教徒和政治自由主義者的聯合行動,比利時於一八三○年立國(從荷蘭分裂出來)。──在意大利,梅奈有許多追隨者(當中包括文圖拉(G. Ventura))。托斯卡納(Toscana)的改革派(Riformisti)(卡波尼(Gino Capponi, 1792-1876)、托馬塞奧(Niccolo Tommaseo, 1802-1874)),羅斯米尼(A. Rosmini)的追隨者,以及哲學家焦貝蒂(V. Gioberti),持有自由派天主教的傾向,並且也得到許多教士的好感,以至於甚至期刊《天主教文明》(Civilta Cattolica)亦即後來教會用以反對自由主義的官方喉舌,在其第一卷(1850年,頁539及以下)中也以充分諒解的方式對「自由派天主教徒」(cattolici liberali)進行報道,並無予以根本的拒絕(塔帕雷利‧達澤利奧(L. Taparelli d'Azeglio SJ, 1793-1862))。不同的自由派天主教神父協會以及神職人員救濟機構自一八五五年起相繼成立──在一八六二年左右遭主教團禁止,後來被教宗碧岳九世(Pius IX)譴責為「教士自由派的社會」(通諭《我們心憂傷至極》(Quanto conficiamur moerore, 10.8.1863)【6】;後來在《錯誤的提要》(Syllabus errorum, 1864)【6】中再加批判)。一八六九年,那不勒斯(Napoli/Naples)的自由派天主教神父協會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1869-1870)上要求改革(由教士和信眾選舉主教;廢除獨身制),並於一八七○年成為「意大利國家天主教會」(Chiesa cattolica nazionale italiana)(舊天主教派【7】)。在教廷那裏,碧岳九世採取行動對付不同的自由派教士(樞機丹德列亞(Girolamo D'andrea, 1812-1868)、修道院院長帕帕萊泰雷(Simplicio Pappalettere, d. 1883)、泰納(A. Theiner))並且拒絕「所謂的天主教自由派學說」(doctrinas quas dicunt catholico-liberales)(公函《Per tristissima, 6.3.1873》;Acta Pii IX I/6, 162)。在期刊《國家評論》(Rassegna Nazionale)中的知識分子,以及貴族階層(其中包括薩瓦(Savoia)皇后瑪格麗塔(Margherita))表明意大利自由派天主教在十九世紀蔗M二士世紀中的持久影響(加拉拉蒂(Tommaso Gallarati Scotti, 1878-1966)、亞奇尼(Stefano Jacini, 1886-1952))。──在英國,英國,阿克頓勳爵(Lord J. Acton)支持一種開放的自由派天主教。英國自由派天主教徒經常引用紐曼(J. H. Newman)的思想。在一九○○年左右,英國自由派天主教相當強大,以至於主教德勒瓦爾(R. Merry del Val)出版了對自由派天主教的譴責(《教會與自由派天主教》(Church and Liberal Catholicism),作為英國主教的主教言論正式出版,29.12.1900)。──在美國,自由派天主教在一八九○年左右是一場廣泛運動(參閱「美國主義」、「愛爾蘭主教」(J. Ireland))。在二十世紀,美國期刊《大眾福利》(The Commonweal, 1924- )【8】主張一種自由派天主教的路線。──瑞士德國南部的「自由派天主教教士」(根據期刊《天主教徒》(Der Katholik),1841),韋森貝格(I. H. v. Wessenberg)的許多追隨者在「三月革命」【9】前的時期裏支持政治自由主義者,並要求教會改革;極端的支持者為首長金策爾(Dominikus Kuenzer, 1793-1853)。自由派天主教主教們一起追求教會和政治的改革,而德意志天主教(Deutschkatholizismus)(直到1844年)則不與主教們一起。大約直到一八五五年,由於教會的種種壓制,導致德國資產階級天主教徒對主教們的批評越發增加(「審查」(Zensur)、「禁書目錄」【10】)。主要代表人物有:德林格爾(I. v. Doellinger),以及那個與《神學文獻報》(Theologisches Literatur-Blatt)有關並在羅伊施(Franz Heinrich Reusch)帶領下的團體。自一八七一年起,舊天主教派運動(在瑞士:天主教自由思想民主黨(katholische Freisinnige);基督天主教會(Christkatholische Kirche))產生了這個團體以及其他團體。最為人所熟知的瑞士自由派天主派是:澤格澤爾(Ph. A. v. Segesser);在十九世紀末,最為人所熟知的德國自由派天主派是:克勞斯(F. X. Kraus)。──在奧地利,早期自由派(Fruehliberale)(根據溫特爾(Eduard Winter))聚集在博爾扎諾(B. Bolzano)和維也納神學家京特(A. Guenther)周圍,而在匈牙利,與期刊《自主》(Autonomia)有關的自由派天主派則組成「自主運動」(Autonomie-Bewegung)(直到1848年)。──在西班牙,新近的作家列出了為數相當的自由派天主教代表人物,人們無法否認他們的存在:比利亞努瓦埃(Joaquin Villanueva, 1757-1837)、主教魯溫(Antonio Posada Rubin, 1768-1851)、主教巴列霍(Pedro Gonzalez Vallejo, 1770-1842),以及其他人物(所謂的「後期啟蒙運動」(Spaetaufklaerung)、「後期詹森主義」(Spaetjansenismus))。──特別顯著的是,有許多歐洲自由派天主教徒屬於受過教育的資產階級,或是上流社會的精英分子;除了少數例外,他們都對所謂「社會問題」較不敏感。
  大約自一九六○年起,為數相當的出版物復興了遭歷任多位譴責的自由派天主教,並將自由派天主教解釋為天主教的一種合法形式。這種歷史學的轉向表明了天主教徒在多元化社會中必須作出的態度上和意識上的變化,也成了教會訓導不連續性的基礎。在二十世紀,自由派天主教(以及現代主義)的公設在教會內部完全(廢除審查和《禁書目錄》)或者廣泛地得到承認(個人在良知和研究上的自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反對者(勒菲弗(M. Lefebvre))看來是自由派天主教的「凱旋」,也是「背棄信仰」(Apostasie)──鑒於拋棄了之前多任教宗的立場。

譯注
1. 容忍(Toleranz),為一個社會的、文化的、宗教的概念,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Voltaire)和萊辛(Lessing)均大力主張,而其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政治上的容忍和宗教上的容忍,後者又可分為「宗教內(宗派間)的容忍」以及「宗教間的容忍」。就本文語境來看,「容忍」主要是指宗派間的容忍。
2. 「越山主義者」(Ultramontanismus),即「教宗全權主義者」,字面含義為「翻越山脈的」(指阿爾卑斯山脈),在歐洲歷史的不同時期(特別是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法國)用來指稱視將教宗為終極權威的羅馬天主教徒。
3. 「高盧主義」(Gallikanismus),即法國天主教內的王權派,與教權派相對立,主張保護法國教會對羅馬教廷的獨立自主性,限制羅馬教宗的權力,一八七○年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譴責高盧主義的主張和學說,同時留給法國教會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性,如在選舉主教時有提名權,保留法國教會可繼續舉行自己的高盧禮儀等,王權派與教權派始告妥協。
4. 通諭《驚喜你們》(Mirari vos arbitramur)由教宗國瑞十六世(Gregory XVI)於一八三二年所頒佈,其副題是「論自由主義與宗教冷漠主義」(On Liberalism and Religious Indifferentism)。
5. 杜龐盧主教(Felix-Antoine-Philibert Dupanloup, 1802-1878),奧爾良主教。
6. 通諭《我們心憂傷至極》(Quanto conficiamur moerore)的副題是「論錯謬學說的宣揚」(On Promotion Of False Doctrines):致意大利主教們:在許多地方的戰爭中,輪許多教友對正統教義的冷漠主義與得救的問題。《錯誤的提要》(Syllabus errorum, 1864),為碧岳九世於一八六四年在通諭《多麼大的操心》(Quanta cura)之後所頒佈的文件,譴責十九世紀思想潮流中的某些弊端,例如泛神論、理性主義、唯物論的社會主義等,並提到倫理方面及婚姻生活等方面不正確的思想。
7. 舊天主教派(Altkatholiker),指德國及瑞士的一些神學家,因反對「教宗不能錯誤」的教義,於一八七○年自行組成的教派。 該派乃自羅馬教會分離,其運動主要中心在德國。其後該教會於一八七二年設立主教。此新團體拒絕教宗,宣告耶穌基督乃教會元首,並否認羅馬教會其他教義。
8. 《大眾福利》(The Commonweal, 1924- )為由天主教平信徒創辦的獨立言論雙週刊。
9. 「三月革命」:從一八一五至一八四八年於德國發生。
10. 「禁書目錄」(Index Expurgatorius; Index of Prohibited Books),為教廷禁止羅馬天主教讀者閱讀的圖書目錄,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起已不復存在。在之前,讀者只可讀修正的版本,僅特殊許可的人士才可閱讀原稿。

參考書目
- 《天主教神學詞典》(DThC),卷九,頁506-629;表2,頁2985。
- J. L. Altholz,《英國自由派天主教運動》(The Liberal Catholic Movement in England; London, 1962)。
- E. Lamberts,《根特主教區中的教會與自由主義》(Kerk en liberalisme in het bisdom Gent; Lv, 1972)。
- J. A. Maravall,《論西班牙自由派天主教的起源和經驗》(Sobre origines y sentido del catolicismo liberal en Espana: FS J. I. Lopez Aranguren; Ma, 1972),頁229-266。
- A. Pellegrini編,《自由派天主教徒》(Tre cattolici liberali; Mi, 1972)。
- J. Gadille,《十九世紀自由派天主教徒》(Les catholiques liberaux au XIXe siecle; Grenoble, 1974)。
- P. G. Camaiani,〈自由派天主教〉(Cattolicesimo liberale),載《宗教歷史與文獻評論》(Rivista di storia e letteratura reliogiosa 11 (1965)),頁72-105。
- M. Prelot,載《天主教》(Cath 7),頁563-577。
- M. Schmidt & G. Schwaiger編,《十九世紀中的教會與自由主義》(Kirchen und Liberalismus im 19. Jh; Goettingen, 1976)。
- C. Weber,《十九世紀教會國家中的主教與高級教士》(Kardinaele und Praelaten in den letzten Jahrzehnten des Kirchenstaates; Bd. 1; St. 1978),頁306-341。
- T. M. Loome,《自由派天主教》(Liberal Catholicsm, Reform Catholicism, Modernism; Mz, 1979)。
- E. Passerin d'Entreves,〈自由派天主教〉(Cattolicesimo liberale),載N. Tranfaglia編《當代世界》(Il mondo contemporaneo; Bd. 2/1; Fi, 1980)。
- O. Confessore,《天主教自由派與國家保守派:意大利天主教運動史》(Cattolico-liberalie e conservatori nazionali: Storia del movimento cattolico in Italia; Bd. 1; Rome, 1980),頁233-293。
- E. Passerin d'Entreves,《自由派天主教徒:意大利天主教運動史》(Cattolici liberali: Diz. storico del movimento cattolico in Italia; Bd. 1/2; To, 1981),頁2-9。
- C. Weber,《自由派天主教》(Liberaler Katholizismus; Tuebingen, 1983)。
- O. Confessore,《天主教徒與「信仰自由」》(I cattolici et la "fede nella liberta"; Rome, 1989)。
- G. Dufour編,《十九世紀上半葉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的基督教自由主義與自由派天主教》(Liberalisme chretien et catholicisme liberal en Espagne, France et Italie dans la premiere moitie du XiXe siecle; Aix-en-Provence, 1989)。
- W. Grohs,《自由派帝國黨,1871-1874年》(Die Liberale Reichspartei 1871-74; Freiburg, 1990)。
- H. H. Schwedt,〈從越山主義到德林格爾〉(Von ultramontanen zu liberalen Doellinger),載G. Denzler等編《歷史性與信仰》(Gechichtlichtkeit und Glaube; Muenchen, 1990)。
- J. Martin Tejedor,載《西班牙教會史詞典》(Diccionario de histoia eclesiastica de Espana Suppl. 1),頁602-607。
- J. Martin Tejedor,〈西班牙自由派天主教的歷程〉(Ventura en el catolicismo liberal espanol),載E. Guccione,編《文圖拉》(Gioacchino Ventura; Fi, 1991),卷二,頁663-691。
- F. Traniello,《天主教文化與宗教生活》(Cultura cattolica e vita religiosa; Brescia, 1991)。
- V. Conzemius,載《神學百科詞典》(TRE, 21),頁68-73(文獻部分)。
- R. B. Douglass等編 ,《天主教與自由主義》(Catholicism and Liberalism; C, 1994)。
- K. L. Grasso等編,《天主教、自由派與共產主義》(Catholicism, Liberalism and Communism; Silver Spring, 1995)。
- A. Perkins,〈法國天主教自由派,1880-1885年〉(French Catholic Liberals 1880-85),載《天主教歷史評論》(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82 (1996)),頁204-224。

(如欲轉載,請全文轉載,並列出本文網址;最好在此作個回應,讓我知道,待將來有修正版時可告知。)